阶 & 原根 前置知识:费马小定理 、欧拉定理 、拉格朗日定理 
阶和原根,是理解模 𝑚 m   既约剩余系  𝐙 ∗ 𝑚 Z m ∗   乘法结构的重要工具.基于此,可以定义 离散对数  等概念.更为一般的讨论可以参见抽象代数部分 群论  和 环论  等页面相关章节.
阶 本节中,总是假设模数 𝑚   ∈ 𝐍 + m ∈ N +   和底数 𝑎   ∈ 𝐙 a ∈ Z   互素,即 ( 𝑎 , 𝑚 )   = 1 ( a , m ) = 1  ,也记作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.
对于 𝑛   ∈ 𝐙 n ∈ Z  ,幂次 𝑎 𝑛 m o d 𝑚 a n mod m   呈现一种循环结构.这个循环节的最小长度,就是 𝑎 a   模 𝑚 m   的阶.阶就定义为幂 𝑎 𝑛 m o d 𝑚 a n mod m   第一次回到起点 𝑎 0 m o d 𝑚   = 1 a 0 mod m = 1   时的指数:
阶  对于 𝑎   ∈ 𝐙 , 𝑚   ∈ 𝐍 + a ∈ Z , m ∈ N +   且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,满足同余式 𝑎 𝑛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n ≡ 1 ( mod m )   的最小正整数 𝑛 n   称作 𝑎 a   模 𝑚 m   的阶 (the order of 𝑎 a   modulo 𝑚 m  ),记作 𝛿 𝑚 ( 𝑎 ) δ m ( a )   或 o r d 𝑚  ( 𝑎 ) ord m  ( a )  .
注  在 抽象代数  中,这里的「阶」就是模 𝑚 m   既约剩余系关于乘法形成的群中,元素 𝑎 a   的阶.用记号 𝛿 δ   表示阶只适用于这个特殊的群.下面的诸多性质可以直接推广到抽象代数中群元素的阶的性质.
 另外还有「半阶」的概念,在数论中会用 𝛿 − δ −   记号表示.它是满足同余式 𝑎 𝑛   ≡   − 1 ( m o d 𝑚 ) a n ≡ − 1 ( mod m )   的最小正整数.半阶不是群论中的概念.阶一定存在,半阶不一定存在.
幂的循环结构 利用阶,可以刻画幂的循环结构.对于幂 𝑎 𝑛 m o d 𝑚 a n mod m  ,可以将指数 𝑛 n   对阶 𝛿 𝑚 ( 𝑎 ) δ m ( a )   做带余除法:
𝑛 = 𝛿 𝑚 ( 𝑎 ) 𝑞 + 𝑟 ,   0 ≤ 𝑟 < 𝛿 𝑚 ( 𝑎 ) . n = δ m ( a ) q + r ,   0 ≤ r < δ m ( a ) . 进而,利用幂的运算律,就得到
𝑎 𝑛 = 𝑎 𝛿 𝑚 ( 𝑎 ) 𝑞 + 𝑟 = ( 𝑎 𝛿 𝑚 ( 𝑎 ) ) 𝑞 ⋅ 𝑎 𝑟 ≡ 𝑎 𝑟 ( m o d 𝑚 ) . a n = a δ m ( a ) q + r = ( a δ m ( a ) ) q ⋅ a r ≡ a r ( mod m ) . 这说明,对于任意指数的幂,可以将它平移到第一个非负的循环节.由此,可以得到一系列关于阶的性质.
性质 1  对于 𝑎   ∈ 𝐙 , 𝑚   ∈ 𝐍 + a ∈ Z , m ∈ N +   且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,幂次 𝑎 0 (   = 1 ) , 𝑎 , 𝑎 2 , ⋯ , 𝑎 𝛿 𝑚 ( 𝑎 ) − 1 a 0 ( = 1 ) , a , a 2 , ⋯ , a δ m ( a ) − 1   模 𝑚 m   两两不同余.
证明  考虑反证.假设存在两个数 0   ≤ 𝑖   < 𝑗   < 𝛿 𝑚 ( 𝑎 ) 0 ≤ i < j < δ m ( a )  ,且 𝑎 𝑖   ≡ 𝑎 𝑗 ( m o d 𝑚 ) a i ≡ a j ( mod m )  ,则有 𝑎 𝑗 − 𝑖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j − i ≡ 1 ( mod m )  .但是,0   < 𝑗   − 𝑖   < 𝛿 𝑚 ( 𝑎 ) 0 < j − i < δ m ( a )  .这与阶的最小性矛盾,故原命题成立.
性质 2  对于 𝑎 , 𝑛   ∈ 𝐙 , 𝑚   ∈ 𝐍 + a , n ∈ Z , m ∈ N +   且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,同余关系 𝑎 𝑛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n ≡ 1 ( mod m )   成立,当且仅当 𝛿 𝑚 ( 𝑎 )   ∣ 𝑛 δ m ( a ) ∣ n  .
证明  如前文所述,𝑎 𝑛   ≡ 𝑎 𝑛 m o d 𝛿 𝑚 ( 𝑎 ) ( m o d 𝑚 ) a n ≡ a n mod δ m ( a ) ( mod m )  .由 性质 1  可知,0   ≤ 𝑟   < 𝛿 𝑚 ( 𝑎 ) 0 ≤ r < δ m ( a )   中唯一一个使得 𝑎 𝑟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r ≡ 1 ( mod m )   成立的 𝑟 r   就是 𝑟   = 0 r = 0  .因此,𝑎 𝑛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n ≡ 1 ( mod m )  ,当且仅当 𝑛 m o d 𝛿 𝑚 ( 𝑎 )   = 0 n mod δ m ( a ) = 0  ,也就是 𝛿 𝑚 ( 𝑎 )   ∣ 𝑛 δ m ( a ) ∣ n  .
欧拉定理  中,同余关系 𝑎 𝜑 ( 𝑚 )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φ ( m ) ≡ 1 ( mod m )   对于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都成立.结合 性质 2 ,这说明对于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,都有 𝛿 𝑚 ( 𝑎 )   ∣ 𝜑 ( 𝑚 ) δ m ( a ) ∣ φ ( m )  .换句话说,𝜑 ( 𝑚 ) φ ( m )   是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的阶的一个公倍数.对于一个正整数 𝑚 m  ,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的阶 𝛿 𝑚 ( 𝑎 ) δ m ( a )   的最小公倍数,记作 𝜆 ( 𝑚 ) λ ( m )  ,就是 𝑚 m   的 Carmichael 函数 .后文会详细讨论它的性质.
和其他的循环结构类似,可以根据 𝑎 a   的阶计算 𝑎 𝑘 a k   的阶.
性质 3  对于 𝑘 , 𝑎   ∈ 𝐙 , 𝑚   ∈ 𝐍 + k , a ∈ Z , m ∈ N +   且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,有
 𝛿 𝑚 ( 𝑎 𝑘 ) = 𝛿 𝑚 ( 𝑎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𝑘 ) . δ m ( a k ) = δ m ( a ) ( δ m ( a ) , k ) . 证明  由 性质 2 ,同余关系 ( 𝑎 𝑘 ) 𝑛   = 𝑎 𝑘 𝑛   ≡ 1 ( m o d 𝑚 ) ( a k ) n = a k n ≡ 1 ( mod m )   成立,当且仅当 𝛿 𝑚 ( 𝑎 )   ∣ 𝑘 𝑛 δ m ( a ) ∣ k n  .这一条件就等价于
 𝛿 𝑚 ( 𝑎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𝑘 ) ∣ 𝑛 . δ m ( a ) ( δ m ( a ) , k ) ∣ n .   使得这一条件成立的最小正整数就是
 𝛿 𝑚 ( 𝑎 𝑘 ) = 𝛿 𝑚 ( 𝑎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𝑘 ) . δ m ( a k ) = δ m ( a ) ( δ m ( a ) , k ) . 乘积的阶 设 𝑎 , 𝑏 a , b   是与 𝑚 m   互素的不同整数.如果已知阶 𝛿 𝑚 ( 𝑎 ) δ m ( a )   和 𝛿 𝑚 ( 𝑏 ) δ m ( b )  ,那么,同样可以获得一些关于它们乘积 𝑎 𝑏 a b   的阶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δ m ( a b )   的信息.
性质 4  对于 𝑎 , 𝑏   ∈ 𝐙 , 𝑚   ∈ 𝐍 + a , b ∈ Z , m ∈ N +   且 𝑎 , 𝑏   ⟂ 𝑚 a , b ⟂ m  ,那么,有
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∣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∣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.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∣ δ m ( a b ) ∣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. 证明  因为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  是 𝛿 𝑚 ( 𝑎 ) δ m ( a )   和 𝛿 𝑚 ( 𝑏 ) δ m ( b )   的倍数,所以,由 性质 2  可知
 ( 𝑎 𝑏 )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= 𝑎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𝑏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≡ 1 ( m o d 𝑚 ) . ( a b )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= a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b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≡ 1 ( mod m ) .   再次应用性质 2,就得到
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∣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. δ m ( a b ) ∣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.   这就得到右侧的整除关系.
 反过来,由于
 1 ≡ ( 𝑎 𝑏 )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𝛿 𝑚 ( 𝑏 ) ≡ 𝑎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𝛿 𝑚 ( 𝑏 ) ( m o d 𝑚 ) , 1 ≡ ( a b ) δ m ( a b ) δ m ( b ) ≡ a δ m ( a b ) δ m ( b ) ( mod m ) ,   所以,应用性质 2,就得到 𝛿 𝑚 ( 𝑎 )   ∣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𝛿 𝑚 ( 𝑏 ) δ m ( a ) ∣ δ m ( a b ) δ m ( b )  .两侧消去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 ,就得到
 𝛿 𝑚 ( 𝑎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∣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𝛿 𝑚 ( 𝑏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. δ m ( a )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∣ δ m ( a b ) δ m ( b )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.   消去公因子后,两个分式互素,这就得到
 𝛿 𝑚 ( 𝑎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∣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. δ m ( a )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∣ δ m ( a b ) .   同理,也有
 𝛿 𝑚 ( 𝑏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∣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. δ m ( b )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∣ δ m ( a b ) .   由于两个整除关系的左侧互素,有
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= 𝛿 𝑚 ( 𝑎 ) 𝛿 𝑚 ( 𝑏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2 ∣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.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= δ m ( a ) δ m ( b )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2 ∣ δ m ( a b ) .   这就得到左侧的整除关系.
对于 𝑎 a   和 𝑏 b   的阶互素的情形,这一结论有着更为简单的形式.
性质 4'  对于 𝑎 , 𝑏   ∈ 𝐙 , 𝑚   ∈ 𝐍 + a , b ∈ Z , m ∈ N +   且 𝑎 , 𝑏   ⟂ 𝑚 a , b ⟂ m  ,那么,有
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= 𝛿 𝑚 ( 𝑎 ) 𝛿 𝑚 ( 𝑏 ) ⟺ 𝛿 𝑚 ( 𝑎 ) ⟂ 𝛿 𝑚 ( 𝑏 ) . δ m ( a b ) = δ m ( a ) δ m ( b ) ⟺ δ m ( a ) ⟂ δ m ( b ) . 证明  如果 𝛿 𝑚 ( 𝑎 )   ⟂ 𝛿 𝑚 ( 𝑏 ) δ m ( a ) ⟂ δ m ( b )  ,那么 性质 4  中所有整除关系都是等式,所以有
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=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= 𝛿 𝑚 ( 𝑎 ) 𝛿 𝑚 ( 𝑏 ) . δ m ( a b ) =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= δ m ( a ) δ m ( b ) .   反过来,如果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  = 𝛿 𝑚 ( 𝑎 ) 𝛿 𝑚 ( 𝑏 ) δ m ( a b ) = δ m ( a ) δ m ( b )  ,那么根据性质 4,就有
 𝛿 𝑚 ( 𝑎 ) 𝛿 𝑚 ( 𝑏 ) =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∣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. δ m ( a ) δ m ( b ) = δ m ( a b ) ∣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.   这立马说明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)   = 1 (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) = 1  ,即 𝛿 𝑚 ( 𝑎 )   ⟂ 𝛿 𝑚 ( 𝑏 ) δ m ( a ) ⟂ δ m ( b )  .
一般情形中,性质 4  得到的界已经是紧的.乘积的阶取得下界的情形很容易构造:例如 ( 𝑎 , 𝑏 , 𝑚 )   = ( 3 , 5 , 7 ) ( a , b , m ) = ( 3 , 5 , 7 )   时,𝛿 𝑚 ( 𝑎 )   = 𝛿 𝑚 ( 𝑏 )   = 6 δ m ( a ) = δ m ( b ) = 6  ,但是它们的乘积的阶 𝛿 𝑚 ( 𝑎 𝑏 )   = 1 δ m ( a b ) = 1  .
尽管一般情形中,乘积 𝑎 𝑏 a b   的阶未必是它们的阶的最小公倍数,但是总能找到一个元素使得它的阶等于这个最小公倍数.
性质 5  对于 𝑎 , 𝑏   ∈ 𝐙 , 𝑚   ∈ 𝐍 + a , b ∈ Z , m ∈ N +   且 𝑎 , 𝑏   ⟂ 𝑚 a , b ⟂ m  ,总是存在 𝑐   ∈ 𝐙 c ∈ Z   且 𝑐   ⟂ 𝑚 c ⟂ m   使得
 𝛿 𝑚 ( 𝑐 ) =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. δ m ( c ) =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. 证明  考虑素因数分解:
 𝛿 𝑚 ( 𝑎 ) = ∏ 𝑝 𝑝 𝛼 𝑝 ,   𝛿 𝑚 ( 𝑏 ) = ∏ 𝑝 𝑝 𝛽 𝑝 . δ m ( a ) = ∏ p p α p ,   δ m ( b ) = ∏ p p β p .   利用 𝛼 𝑝 α p   和 𝛽 𝑝 β p   的大小关系,可以将所有素因子分为两类:
 𝐴 = { 𝑝 : 𝛼 𝑝 ≥ 𝛽 𝑝 } ,   𝐵 = { 𝑝 : 𝛼 𝑝 < 𝛽 𝑝 } . A = { p : α p ≥ β p } ,   B = { p : α p < β p } .   由此,分别设
 𝛾 𝐴 = ∏ 𝑝 ∈ 𝐴 𝑝 𝛼 𝑝 ,   𝛾 𝐵 = ∏ 𝑝 ∈ 𝐵 𝑝 𝛼 𝑝 ,   𝜂 𝐴 = ∏ 𝑝 ∈ 𝐴 𝑝 𝛽 𝑝 ,   𝜂 𝐵 = ∏ 𝑝 ∈ 𝐵 𝑝 𝛽 𝑝 , γ A = ∏ p ∈ A p α p ,   γ B = ∏ p ∈ B p α p ,   η A = ∏ p ∈ A p β p ,   η B = ∏ p ∈ B p β p ,   就有 𝛿 𝑚 ( 𝑎 )   = 𝛾 𝐴 𝛾 𝐵 δ m ( a ) = γ A γ B   和 𝛿 𝑚 ( 𝑏 )   = 𝜂 𝐴 𝜂 𝐵 δ m ( b ) = η A η B  .根据 性质 3 ,可知
 𝛿 𝑚 ( 𝑎 𝛾 𝐵 ) = 𝛿 𝑚 ( 𝑎 ) (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𝛾 𝐵 ) = 𝛿 𝑚 ( 𝑎 ) 𝛾 𝐵 = 𝛾 𝐴 , 𝛿 𝑚 ( 𝑏 𝜂 𝐴 ) = 𝛿 𝑚 ( 𝑏 ) ( 𝛿 𝑚 ( 𝑏 ) , 𝜂 𝐴 ) = 𝛿 𝑚 ( 𝑏 ) 𝜂 𝐴 = 𝜂 𝐵 . δ m ( a γ B ) = δ m ( a ) ( δ m ( a ) , γ B ) = δ m ( a ) γ B = γ A , δ m ( b η A ) = δ m ( b ) ( δ m ( b ) , η A ) = δ m ( b ) η A = η B .   因为 𝛾 𝐴   ⟂ 𝜂 𝐵 γ A ⟂ η B  ,由 性质 4' ,就有
 𝛿 𝑚 ( 𝑎 𝛾 𝐵 𝑏 𝜂 𝐴 ) = 𝛾 𝐴 𝜂 𝐵 = ∏ 𝑝 𝑝 m a x { 𝛼 𝑝 , 𝛽 𝑝 } =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. δ m ( a γ B b η A ) = γ A η B = ∏ p p max { α p , β p } =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.   因此,𝑐   = 𝑎 𝛾 𝐵 𝑏 𝜂 𝐴 c = a γ B b η A   就是阶为 [ 𝛿 𝑚 ( 𝑎 ) , 𝛿 𝑚 ( 𝑏 ) ] [ δ m ( a ) , δ m ( b ) ]   的元素.
这一结论常用于构造出指定阶的元素.
原根 原根是一些特殊元素——它的阶就等于所有模 𝑚 m   既约剩余系的个数.
原根  对于 𝑚   ∈ 𝐍 + m ∈ N +  ,如果存在 𝑔   ∈ 𝐙 g ∈ Z   且 𝑔   ⟂ 𝑚 g ⟂ m   使得 𝛿 𝑚 ( 𝑔 )   = | 𝐙 ∗ 𝑚 |   = 𝜑 ( 𝑚 ) δ m ( g ) = | Z m ∗ | = φ ( m )  ,就称 𝑔 g   为 模 𝑚 m   的原根 (primitive root modulo 𝑚 m  ).其中,𝜑 ( 𝑚 ) φ ( m )   是 欧拉函数 .
并非所有正整数 𝑚 m   都存在模 𝑚 m   的原根.由上文的 性质 1 ,如果模 𝑚 m   的原根 𝑔 g   存在,那么,𝑔 , 𝑔 2 , ⋯ , 𝑔 𝜑 ( 𝑚 ) g , g 2 , ⋯ , g φ ( m )   所在的同余类互不相同,构成模 𝑚 m   既约剩余系.特别地,对于素数 𝑝 p  ,余数 𝑔 𝑖 m o d 𝑝 g i mod p   对于 𝑖   = 1 , 2 , ⋯ , 𝑝   − 1 i = 1 , 2 , ⋯ , p − 1   两两不同.
注  在 抽象代数  中,原根就是循环群的生成元.这个概念只在模 𝑚 m   既约剩余系关于乘法形成的群中有「原根」这个名字,在一般的循环群中都称作「生成元」.并非每个模 𝑚 m   既约剩余系关于乘法形成的群都是循环群,存在原根就表明它同构于循环群,如果不存在原根就表明不同构.
模为 1 1   时,模 1 1   整数乘法群就是 { 0 } { 0 }  .这显然是循环群,所以原根就是 0 0  .
原根判定定理 如果已知模数 𝜑 ( 𝑚 ) φ ( m )   的全体素因子,那么很容易判断模 𝑚 m   的原根是否存在.
定理  对于整数 𝑚   ≥ 3 m ≥ 3   和 𝑔   ⟂ 𝑚 g ⟂ m  ,那么,𝑔 g   是模 𝑚 m   的原根,当且仅当对于 𝜑 ( 𝑚 ) φ ( m )   的每个素因数 𝑝 p  ,都有
 𝑔 𝜑 ( 𝑚 ) 𝑝 ≢ 1 ( m o d 𝑚 ) . g φ ( m ) p ≢ 1 ( mod m ) . 证明  必要性显然.为证明充分性,考虑使用反证法.如果 𝑔 g   不是模 𝑚 m   的原根,那么一定有 𝛿 𝑚 ( 𝑔 )   < 𝜑 ( 𝑚 ) δ m ( g ) < φ ( m )  .由 性质 2  和欧拉定理可知,𝛿 𝑚 ( 𝑔 )   ∣ 𝜑 ( 𝑚 ) δ m ( g ) ∣ φ ( m )  .由此,设 𝑝 p   是 𝜑 ( 𝑚 ) 𝛿 𝑚 ( 𝑔 ) φ ( m ) δ m ( g )   的一个素因子,就有 𝛿 𝑚 ( 𝑔 )   ∣ 𝜑 ( 𝑚 ) 𝑝 δ m ( g ) ∣ φ ( m ) p  .再次应用性质 2 就得到
 𝑔 𝜑 ( 𝑚 ) 𝑝 ≡ 1 ( m o d 𝑚 ) . g φ ( m ) p ≡ 1 ( mod m ) .   但是,𝑝 p   也是 𝜑 ( 𝑚 ) φ ( m )   的一个因子,这就与题设条件矛盾.由此,原命题的充分性成立.
原根个数 原根如果存在,也未必唯一.一般地,对于模 𝑚 m   既约剩余系中所有元素可能的阶和某个阶的元素数量,有如下结论:
定理  如果正整数 𝑚 m   有原根 𝑔 g  ,那么,当且仅当 𝑑   ∣ 𝜑 ( 𝑚 ) d ∣ φ ( m )   时,模 𝑚 m   的 𝑑 d   阶元素存在,且恰有 𝜑 ( 𝑑 ) φ ( d )   个.特别地,模 𝑚 m   的原根个数为 𝜑 ( 𝜑 ( 𝑚 ) ) φ ( φ ( m ) )  .
证明  根据原根的定义,所有模 𝑚 m   的既约同余类都可以写作 𝑔 𝑘 m o d 𝑚 g k mod m   的形式,且 𝑘 k   是 1 , 2 , ⋯ , 𝜑 ( 𝑚 ) 1 , 2 , ⋯ , φ ( m )   之一.由 性质 3 ,这些元素的阶等于
 𝛿 𝑚 ( 𝑔 𝑘 ) = 𝜑 ( 𝑚 ) ( 𝜑 ( 𝑚 ) , 𝑘 ) . δ m ( g k ) = φ ( m ) ( φ ( m ) , k ) .   因此,𝑑 d   阶元素存在,当且仅当 𝑑   ∣ 𝜑 ( 𝑚 ) d ∣ φ ( m )  .而且,对于 𝑑   ∣ 𝜑 ( 𝑚 ) d ∣ φ ( m )  ,令 𝑑 ′   = 𝜑 ( 𝑚 ) / 𝑑 d ′ = φ ( m ) / d  ,这些元素的集合就是
 𝐴 = { 𝑔 𝑘 : ( 𝜑 ( 𝑚 ) , 𝑘 ) = 𝑑 ′ ,   1 ≤ 𝑘 ≤ 𝜑 ( 𝑚 ) } = { 𝑔 𝑘 : 𝑑 ′ ∣ 𝑘 ,   ( 𝑑 , 𝑘 / 𝑑 ′ ) = 1 ,   1 ≤ 𝑘 / 𝑑 ′ ≤ 𝑑 } . A = { g k : ( φ ( m ) , k ) = d ′ ,   1 ≤ k ≤ φ ( m ) } = { g k : d ′ ∣ k ,   ( d , k / d ′ ) = 1 ,   1 ≤ k / d ′ ≤ d } .   这些元素对应的 𝑘 ′   = 𝑘 / 𝑑 ′ k ′ = k / d ′   恰为那些不超过 𝑑 d   且与 𝑑 d   互素的正整数.由欧拉函数的定义,这就是 𝜑 ( 𝑑 ) φ ( d )  .
原根存在定理 本节将建立如下原根存在定理:
定理  模 𝑚 m   的原根存在,当且仅当 𝑚   = 1 , 2 , 4 , 𝑝 𝑒 , 2 𝑝 𝑒 m = 1 , 2 , 4 , p e , 2 p e  ,其中,𝑝 p   是奇素数且 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.
为说明这一结论,需要分别讨论如下四种情形:
𝑚   = 1 , 2 , 4 m = 1 , 2 , 4  ,原根分别是 𝑔   = 0 , 1 , 3 g = 0 , 1 , 3  ,显然存在.
𝑚   = 𝑝 𝑒 m = p e   是奇素数的幂,其中,𝑝 p   为奇素数,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.
 引理 1  对于奇素数 𝑝 p  ,模 𝑝 p   的原根存在.
  证明  证明分为两步.
 第一步 :对于 𝑑   ∣ ( 𝑝   − 1 ) d ∣ ( p − 1 )  ,同余方程 𝑥 𝑑   ≡ 1 ( m o d 𝑝 ) x d ≡ 1 ( mod p )   恰有 𝑑 d   个互不相同的解.
 令 𝑝   − 1   = 𝑘 𝑑 p − 1 = k d  ,多项式
 𝑓 ( 𝑥 ) = 𝑥 𝑑 ( 𝑘 − 1 ) + 𝑥 𝑑 ( 𝑘 − 2 ) + ⋯ + 𝑥 𝑑 + 1 . f ( x ) = x d ( k − 1 ) + x d ( k − 2 ) + ⋯ + x d + 1.   根据 欧拉定理 ,同余方程 ( 𝑥 𝑑   − 1 ) 𝑓 ( 𝑥 )   = 𝑥 𝑝 − 1   − 1   ≡ 0 ( m o d 𝑝 ) ( x d − 1 ) f ( x ) = x p − 1 − 1 ≡ 0 ( mod p )   恰有 𝑝   − 1 p − 1   个互不相同的解.这些解分别是 𝑥 𝑑   − 1 x d − 1   和 𝑓 ( 𝑥 ) f ( x )   的零点.由 Lagrange 定理 ,它们分别至多只能有 𝑑 d   个和 𝑑 ( 𝑘   − 1 ) d ( k − 1 )   个互不相同的零点.由于 𝑑   + 𝑑 ( 𝑘   − 1 )   = 𝑝   − 1 d + d ( k − 1 ) = p − 1  ,前者只能恰好有 𝑑 d   个互不相同的零点.这说明同余方程 𝑥 𝑑   ≡ 1 ( m o d 𝑝 ) x d ≡ 1 ( mod p )   恰有 𝑑 d   个互不相同的解.
 第二步 :对于 𝑑   ∣ ( 𝑝   − 1 ) d ∣ ( p − 1 )  ,𝑑 d   阶元素恰好有 𝜑 ( 𝑑 ) φ ( d )   个.
 对于 𝜑 ( 𝑝 ) φ ( p )   的所有因子排序,然后应用归纳法.因为 1 1   阶元素只能是 1 1  ,只有一个,归纳起点成立.对于 𝑑   ∣ ( 𝑝   − 1 ) d ∣ ( p − 1 )  ,根据前文的 性质 2 ,同余方程 𝑥 𝑑   ≡ 1 ( m o d 𝑝 ) x d ≡ 1 ( mod p )   的解一定满足 𝛿 𝑝 ( 𝑥 )   ∣ 𝑑 δ p ( x ) ∣ d  .因此,其中 𝑑 d   阶元素个数为
 𝑁 ( 𝑑 ) = 𝑑 − ∑ 𝑒 ∣ 𝑑 ,   𝑒 ≠ 𝑑 𝑁 ( 𝑒 ) = 𝑑 − ∑ 𝑒 ∣ 𝑑 ,   𝑒 ≠ 𝑑 𝜑 ( 𝑒 ) = 𝜑 ( 𝑑 ) . N ( d ) = d − ∑ e ∣ d ,   e ≠ d N ( e ) = d − ∑ e ∣ d ,   e ≠ d φ ( e ) = φ ( d ) .   第二个等号是归纳假设,第三个等号是欧拉函数的性质.由数学归纳法,就知道对于所有 𝑑   ∣ ( 𝑝   − 1 ) d ∣ ( p − 1 )  ,都恰有 𝜑 ( 𝑑 ) φ ( d )   个 𝑑 d   阶元素.
 特别地,对于 𝑑   = 𝑝   − 1 d = p − 1  ,恰有 𝜑 ( 𝑝   − 1 ) φ ( p − 1 )   个 ( 𝑝   − 1 ) ( p − 1 )   阶元素.因此,模 𝑝 p   的原根存在.
  引理 2  对于奇素数 𝑝 p   和 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,模 𝑝 𝑒 p e   的原根存在.
  证明  证明分为三步.
 第一步 :存在模 𝑝 p   的原根 𝑔 g  ,使得 𝑔 𝑝 − 1   ≢ 1 ( m o d 𝑝 2 ) g p − 1 ≢ 1 ( mod p 2 )  .
 任取一个模 𝑝 p   的原根 𝑔 g  .如果它不符合条件,即 𝑔 𝑝 − 1   ≡ 1 ( m o d 𝑝 2 ) g p − 1 ≡ 1 ( mod p 2 )  ,那么,可以证明 𝑔   + 𝑝 g + p   符合条件:𝑔   + 𝑝 g + p   也是模 𝑝 p   的原根,且
 ( 𝑔 + 𝑝 ) 𝑝 − 1 ≡ ( 𝑝 − 1 0 ) 𝑔 𝑝 − 1 + ( 𝑝 − 1 1 ) 𝑔 𝑝 − 2 𝑝 = 𝑔 𝑝 − 1 + 𝑔 𝑝 − 2 𝑝 ( 𝑝 − 1 ) ≡ 1 − 𝑝 𝑔 𝑝 − 2 ≢ 1 ( m o d 𝑝 2 ) . ( g + p ) p − 1 ≡ ( p − 1 0 ) g p − 1 + ( p − 1 1 ) g p − 2 p = g p − 1 + g p − 2 p ( p − 1 ) ≡ 1 − p g p − 2 ≢ 1 ( mod p 2 ) .   第二步 :上文选取的 𝑔 g  ,对于任意 𝑒   ≥ 1 e ≥ 1  ,都有 𝑔 𝜑 ( 𝑝 𝑒 )   ≢ 1 ( m o d 𝑝 𝑒 + 1 ) g φ ( p e ) ≢ 1 ( mod p e + 1 )  .
 对 𝑔 g   的选取保证了 𝑒   = 1 e = 1   时,该式成立.假设该式对于 𝑒 e   的情形成立,现要证明 𝑒   + 1 e + 1   的情形也成立.对于任意 𝑒   ≥ 1 e ≥ 1  ,由欧拉定理可知,存在 𝜆 λ   使得
 𝑔 𝜑 ( 𝑝 𝑒 ) = 1 + 𝜆 𝑝 𝑒 g φ ( p e ) = 1 + λ p e   成立.由归纳假设,𝜆   ⟂ 𝑝 λ ⟂ p  .因为 𝜑 ( 𝑝 𝑒 + 1 )   = 𝑝 𝜑 ( 𝑝 𝑒 ) φ ( p e + 1 ) = p φ ( p e )  ,所以
 𝑔 𝜑 ( 𝑝 𝑒 + 1 ) = ( 𝑔 𝜑 ( 𝑝 𝑒 ) ) 𝑝 = ( 1 + 𝜆 𝑝 𝑒 ) 𝑝 ≡ 1 + 𝜆 𝑝 𝑒 + 1 ( m o d 𝑝 𝑒 + 2 ) . g φ ( p e + 1 ) = ( g φ ( p e ) ) p = ( 1 + λ p e ) p ≡ 1 + λ p e + 1 ( mod p e + 2 ) .   结合 𝜆   ⟂ 𝑝 λ ⟂ p   可知,𝑔 𝜑 ( 𝑝 𝑒 + 1 )   ≢ 1 ( m o d 𝑝 𝑒 + 2 ) g φ ( p e + 1 ) ≢ 1 ( mod p e + 2 )  .由数学归纳法可知,命题成立.
 第三步 :上文选取的 𝑔 g  ,对于任意 𝑒   ≥ 1 e ≥ 1  ,都是模 𝑝 𝑒 p e   的原根.
 对 𝑔 g   的选取保证了 𝑒   = 1 e = 1   时,命题成立.假设命题对于 𝑒 e   成立,现在要证明命题对于 𝑒   + 1 e + 1   也成立.将 𝛿 𝑝 𝑒 + 1 ( 𝑔 ) δ p e + 1 ( g )   简记为 𝛿 δ  .由于 𝑔 𝛿   ≡ 1 ( m o d 𝑝 𝑒 + 1 ) g δ ≡ 1 ( mod p e + 1 )  ,必然也有 𝑔 𝛿   ≡ 1 ( m o d 𝑝 𝑒 ) g δ ≡ 1 ( mod p e )  .由归纳假设可知,𝛿 𝑝 𝑒 ( 𝑔 )   = 𝜑 ( 𝑝 𝑒 ) δ p e ( g ) = φ ( p e )  .因此,由前文阶的 性质 2 ,就有 𝜑 ( 𝑝 𝑒 )   ∣ 𝛿 φ ( p e ) ∣ δ  .又由欧拉定理可知,𝛿   ∣ 𝜑 ( 𝑝 𝑒 + 1 ) δ ∣ φ ( p e + 1 )  .但是,𝜑 ( 𝑝 𝑒 + 1 )   = 𝑝 𝜑 ( 𝑝 𝑒 ) φ ( p e + 1 ) = p φ ( p e )  .因此,只有两种可能:𝛿   = 𝜑 ( 𝑝 𝑒 ) δ = φ ( p e )   或 𝛿   = 𝜑 ( 𝑝 𝑒 + 1 ) δ = φ ( p e + 1 )  .但是,第二步的结论说明,𝑔 𝜑 ( 𝑝 𝑒 )   ≢ 1 ( m o d 𝑝 𝑒 + 1 ) g φ ( p e ) ≢ 1 ( mod p e + 1 )  .因此,可能性 𝛿   = 𝜑 ( 𝑝 𝑒 ) δ = φ ( p e )   并不成立.唯一的可能性就是 𝛿   = 𝜑 ( 𝑝 𝑒 + 1 ) δ = φ ( p e + 1 )  .这就说明 𝑔 g   是 𝑝 𝑒 + 1 p e + 1   的原根.由数学归纳法,命题对于所有 𝑒   ≥ 1 e ≥ 1   都成立.
𝑚   = 2 𝑝 𝑒 m = 2 p e  ,其中,𝑝 p   为奇素数,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.
 引理 3  对于奇素数 𝑝 p   和 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,模 2 𝑝 𝑒 2 p e   的原根存在.
  证明  设 𝑔 g   是模 𝑝 𝑒 p e   的原根,则 𝑔   + 𝑝 𝑒 g + p e   也是模 𝑝 𝑒 p e   的原根.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个是奇数,不妨设它就是 𝑔 g  .显然,( 𝑔 , 2 𝑝 𝑒 )   = 1 ( g , 2 p e ) = 1  .设 𝛿   = 𝛿 2 𝑝 𝑒 ( 𝑔 ) δ = δ 2 p e ( g )  ,需要证明 𝛿   = 𝜑 ( 2 𝑝 𝑒 ) δ = φ ( 2 p e )  .由欧拉定理,𝛿   ∣ 𝜑 ( 2 𝑝 𝑒 ) δ ∣ φ ( 2 p e )  .同时,根据定义 𝑔 𝛿   ≡ 1 ( m o d 2 𝑝 𝑒 ) g δ ≡ 1 ( mod 2 p e )  ,所以,𝑔 𝛿   ≡ 1 ( m o d 𝑝 𝑒 ) g δ ≡ 1 ( mod p e )  ,因此,由阶的 性质 2  和 𝑔 g   的选取可知,𝛿 𝑝 𝑒 ( 𝑔 )   = 𝜑 ( 𝑝 𝑒 )   ∣ 𝛿 δ p e ( g ) = φ ( p e ) ∣ δ  .由欧拉函数表达式可知,𝜑 ( 2 𝑝 𝑒 )   = 𝜑 ( 𝑝 𝑒 ) φ ( 2 p e ) = φ ( p e )  .所以,𝛿   = 𝛿 2 𝑝 𝑒 ( 𝑔 )   = 𝜑 ( 𝑝 𝑒 ) δ = δ 2 p e ( g ) = φ ( p e )  .这就说明 𝛿 δ   是模 2 𝑝 𝑒 2 p e   的原根.
𝑚   ≠ 1 , 2 , 4 , 𝑝 𝑒 , 2 𝑝 𝑒 m ≠ 1 , 2 , 4 , p e , 2 p e  ,其中,𝑝 p   为奇素数,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.
 
 引理 4  假设 𝑚   ≠ 1 , 2 , 4 m ≠ 1 , 2 , 4   且不存在奇素数 𝑝 p   和正整数 𝑒 e   使得 𝑚   = 𝑝 𝑒 m = p e   或 𝑚   = 2 𝑝 𝑒 m = 2 p e  .那么,模 𝑚 m   的原根不存在.
  证明  对于 𝑚   = 2 𝑒 m = 2 e   且 𝑒   ≥ 3 e ≥ 3  ,假设模 𝑚 m   的原根 𝑔 g   存在.由于 𝑔   ⟂ 𝑚 g ⟂ m  ,它一定是奇数.假设 𝑔   = 2 𝑘   + 1 g = 2 k + 1   且 𝑘   ∈ 𝐍 k ∈ N  ,那么,有
 𝑔 2 𝑒 − 2 = ( 2 𝑘 + 1 ) 2 𝑒 − 2 ≡ 1 + ( 2 𝑒 − 2 1 ) ( 2 𝑘 ) + ( 2 𝑒 − 2 2 ) ( 2 𝑘 ) 2 = 1 + 2 𝑒 − 1 𝑘 + 2 𝑒 − 1 ( 2 𝑒 − 2 − 1 ) 𝑘 2 = 1 + 2 𝑒 − 1 ( 𝑘 + ( 2 𝑒 − 2 − 1 ) 𝑘 2 ) ≡ 1 ( m o d 2 𝑒 ) . g 2 e − 2 = ( 2 k + 1 ) 2 e − 2 ≡ 1 + ( 2 e − 2 1 ) ( 2 k ) + ( 2 e − 2 2 ) ( 2 k ) 2 = 1 + 2 e − 1 k + 2 e − 1 ( 2 e − 2 − 1 ) k 2 = 1 + 2 e − 1 ( k + ( 2 e − 2 − 1 ) k 2 ) ≡ 1 ( mod 2 e ) .   倒数第二行中,因为 𝑘 k   与 ( 2 𝑒 − 2   − 1 ) 𝑘 2 ( 2 e − 2 − 1 ) k 2   奇偶性相同,所以它们的和是偶数.由阶的定义可知,𝛿 2 𝑒 ( 𝑔 )   ≤ 2 𝑒 − 2   < 𝜑 ( 2 𝑒 )   = 2 𝑒 − 1 δ 2 e ( g ) ≤ 2 e − 2 < φ ( 2 e ) = 2 e − 1  .这与假设中 𝑔 g   是原根矛盾.由反证法,这样的原根并不存在.
 假设 𝑚 m   满足所述条件,且不是 2 2   的幂,那么,一定存在 2   < 𝑚 1   < 𝑚 2 2 < m 1 < m 2   且 𝑚 1   ⟂ 𝑚 2 m 1 ⟂ m 2   使得 𝑚   = 𝑚 1 𝑚 2 m = m 1 m 2   成立.假设模 𝑚 m   的原根 𝑔 g   存在.因为 𝑔   ⟂ 𝑚 g ⟂ m  ,所以对于 𝑖   = 1 , 2 i = 1 , 2  ,都有 𝑔   ⟂ 𝑚 𝑖 g ⟂ m i  .由欧拉定理可知,
 𝑔 𝜑 ( 𝑚 𝑖 ) ≡ 1 ( m o d 𝑚 𝑖 ) . g φ ( m i ) ≡ 1 ( mod m i ) .   由于 𝑚 𝑖   > 2 m i > 2  ,所以 𝜑 ( 𝑚 𝑖 ) φ ( m i )   为偶数,所以,对于 𝑖   = 1 , 2 i = 1 , 2  ,有
 𝑔 1 2 𝜑 ( 𝑚 1 ) 𝜑 ( 𝑚 2 ) ≡ 1 ( m o d 𝑚 𝑖 ) . g 1 2 φ ( m 1 ) φ ( m 2 ) ≡ 1 ( mod m i ) .   由 中国剩余定理  可知
 𝑔 1 2 𝜑 ( 𝑚 1 ) 𝜑 ( 𝑚 2 ) ≡ 1 ( m o d 𝑚 ) . g 1 2 φ ( m 1 ) φ ( m 2 ) ≡ 1 ( mod m ) .   又因为 𝜑 ( 𝑚 )   = 𝜑 ( 𝑚 1 ) 𝜑 ( 𝑚 2 ) φ ( m ) = φ ( m 1 ) φ ( m 2 )  ,所以由阶的定义可知
 𝛿 𝑚 ( 𝑔 ) ≤ 1 2 𝜑 ( 𝑚 1 ) 𝜑 ( 𝑚 2 ) = 1 2 𝜑 ( 𝑚 ) < 𝜑 ( 𝑚 ) . δ m ( g ) ≤ 1 2 φ ( m 1 ) φ ( m 2 ) = 1 2 φ ( m ) < φ ( m ) .   这与 𝑔 g   是模 𝑚 m   的原根的假设矛盾.故而,由反证法知,模 𝑚 m   的原根不存在.
综合以上四个引理,我们便给出了一个数存在原根的充要条件.
求原根的算法 对于任何存在原根的模数 𝑚 m  ,要求得它的原根 𝑔 g  ,只需要枚举可能的正整数,并逐个判断它是否为原根即可.枚举时,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:从小到大逐一枚举、随机生成一些正整数.这两种枚举方式的实际效率相当.
从小到大逐一枚举时,得到的是模 𝑚 m   的最小原根 𝑔 𝑚 g m  ,因此,枚举部分的复杂度取决于 𝑔 𝑚 g m   的大小.对此,有如下估计:
上界的估计:王元 和 Burgess 证明了素数 𝑝 p   的最小原根 𝑔 𝑝   = 𝑂 ( 𝑝 0 . 2 5 + 𝜖 ) g p = O ( p 0.25 + ϵ )  ,其中 𝜖   > 0 ϵ > 0  .Cohen, Odoni, and Stothers 和 Elliott and Murata 分别证明了该估计对于模数 𝑝 2 p 2   和 2 𝑝 2 2 p 2   也成立,其中,𝑝 p   是奇素数.由于对于 𝑒   > 2 e > 2  ,模 𝑝 2 p 2  (或 2 𝑝 2 2 p 2  )的原根也是模 𝑝 𝑒 p e  (或 2 𝑝 𝑒 2 p e  )的原根,所以,最小原根的上界 𝑂 ( 𝑝 0 . 2 5 + 𝜖 ) O ( p 0.25 + ϵ )   对于所有情形都成立. 下界的估计:Fridlander 和 Salié 证明了存在 𝐶   > 0 C > 0  ,使得对于无穷多素数 𝑝 p  ,都有最小原根 𝑔 𝑝   > 𝐶 l o g  𝑝 g p > C log  p   成立. 平均情形的估计:Burgess and Elliott 证明了平均情形下素数 𝑝 p   的最小原根 𝑔 𝑝   = 𝑂 ( ( l o g  𝑝 ) 2 ( l o g  l o g  𝑝 ) 4 ) g p = O ( ( log  p ) 2 ( log  log  p ) 4 )  .Elliott and Murata 进一步猜想素数 𝑝 p   的最小原根的平均值是一个常数,且通过数值验证 得到它大概为 4 . 9 2 6 4.926  .随后,Elliott and Murata 将这一猜想推广到模 2 𝑝 2 2 p 2   的情形. 根据这些分析,暴力寻找最小原根时,枚举部分的复杂度 𝑂 ( 𝑔 𝑚 ( l o g  𝑚 ) 2 ) O ( g m ( log  m ) 2 )   是可以接受的.
除了从小到大枚举外,还可以通过随机生成正整数并验证的方法寻找原根.原根的密度并不低:
𝜑 ( 𝜑 ( 𝑚 ) ) 𝑚 = Ω ( 1 l o g  l o g  𝑚 ) . φ ( φ ( m ) ) m = Ω ( 1 log  log  m ) . 所以,通过随机方法寻找原根时,枚举部分的期望复杂度为 𝑂 ( ( l o g  𝑚 ) 2 l o g  l o g  𝑚 ) O ( ( log  m ) 2 log  log  m )  .
需要注意的是,判定原根时需要已知 𝜑 ( 𝑚 ) φ ( m )   的质因数分解.算法竞赛 常用质因数分解算法  中,复杂度最优的 Pollard Rho 算法也需要 𝑂 ( 𝑚 1 / 4 + 𝜀 ) O ( m 1 / 4 + ε )   的时间.因此,只要 𝜑 ( 𝑚 ) φ ( m )   的质因数分解是未知的,无论采用哪种枚举方式,求原根的复杂度瓶颈都在于质因数分解这一步,而非枚举验证的部分.
Carmichael 函数 相对于模 𝑚 m   元素的阶这一局部概念,Carmichael 函数是一个全局概念.它是所有与 𝑚 m   互素的整数的幂次的最小公共循环节.
Carmichael 函数  对于 𝑚   ∈ 𝐍 + m ∈ N +  ,定义 𝜆 ( 𝑚 ) λ ( m )   为能够使得同余关系 𝑎 𝑛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n ≡ 1 ( mod m )   对于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 𝑛 n  .函数 𝜆   : 𝐍 +   → 𝐍 + λ : N + → N +   就称为 Carmichael 函数 .
根据 性质 2 ,能够使得 𝑎 𝑛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n ≡ 1 ( mod m )   对于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都成立,意味着 𝛿 𝑚 ( 𝑎 )   ∣ 𝑛 δ m ( a ) ∣ n   对于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都成立.也就是说,符合这一条件的正整数 𝑛 n  ,一定是全体 𝛿 𝑚 ( 𝑎 ) δ m ( a )   的公倍数.因此,最小的这样的 𝑛 n   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:
𝜆 ( 𝑚 ) = l c m  { 𝛿 𝑚 ( 𝑎 ) : 𝑎 ⟂ 𝑚 } . λ ( m ) = lcm  { δ m ( a ) : a ⟂ m } . 这也常用作 Carmichael 函数的等价定义.
反复应用 性质 5  可知,一定存在某个元素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使得 𝛿 𝑚 ( 𝑎 )   = 𝜆 ( 𝑚 ) δ m ( a ) = λ ( m )  .因此,上式也可以写作
𝜆 ( 𝑚 ) = m a x { 𝛿 𝑚 ( 𝑎 ) : 𝑎 ⟂ 𝑚 } . λ ( m ) = max { δ m ( a ) : a ⟂ m } . 取得这一最值的元素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也称为模 𝑚 m   的 𝜆 λ  ‑原根 .它对于所有模数 𝑚 m   都存在.
递推公式 Carmichael 函数是一个 数论函数 .本节讨论它的一个递推公式,并由此给出原根存在定理的另一个证明.
虽然不是积性函数,但是计算 Carmichael 函数时,同样可以对互素的因子分别处理.
引理  对于互素的正整数 𝑚 1 , 𝑚 2 m 1 , m 2  ,有 𝜆 ( 𝑚 1 𝑚 2 )   = [ 𝜆 ( 𝑚 1 ) , 𝜆 ( 𝑚 2 ) ] λ ( m 1 m 2 ) = [ λ ( m 1 ) , λ ( m 2 ) ]  .
证明  设 𝑎 1 a 1   和 𝑎 2 a 2   分别为模 𝑚 1 m 1   和模 𝑚 2 m 2   的 𝜆 λ  ‑原根.令 𝑚   = 𝑚 1 𝑚 2 m = m 1 m 2  ,由 中国剩余定理  可知,存在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使得 𝑎   ≡ 𝑎 𝑖 ( m o d 𝑚 𝑖 ) a ≡ a i ( mod m i )   对于 𝑖   = 1 , 2 i = 1 , 2   都成立.由于 𝑎 𝜆 ( 𝑚 )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λ ( m ) ≡ 1 ( mod m )  ,所以对于 𝑖   = 1 , 2 i = 1 , 2  ,都有 𝑎 𝜆 ( 𝑚 ) 𝑖   ≡ 1 ( m o d 𝑚 𝑖 ) a i λ ( m ) ≡ 1 ( mod m i )  ,进而由 性质 2  和 𝑎 𝑖 a i   的选取可知,𝜆 ( 𝑚 𝑖 )   = 𝛿 𝑚 𝑖 ( 𝑎 𝑖 )   ∣ 𝜆 ( 𝑚 ) λ ( m i ) = δ m i ( a i ) ∣ λ ( m )  .这就说明 [ 𝜆 ( 𝑚 1 ) , 𝜆 ( 𝑚 2 ) ]   ∣ 𝜆 ( 𝑚 ) [ λ ( m 1 ) , λ ( m 2 ) ] ∣ λ ( m )  .
 反过来,对于任意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和 𝑖   = 1 , 2 i = 1 , 2  ,都有 𝑎 [ 𝜆 ( 𝑚 1 ) , 𝜆 ( 𝑚 2 ) ]   ≡ 1 ( m o d 𝑚 𝑖 ) a [ λ ( m 1 ) , λ ( m 2 ) ] ≡ 1 ( mod m i )  .应用中国剩余定理,就得到 𝑎 [ 𝜆 ( 𝑚 1 ) , 𝜆 ( 𝑚 2 ) ]   ≡ 1 ( m o d 𝑚 ) a [ λ ( m 1 ) , λ ( m 2 ) ] ≡ 1 ( mod m )   对于所有 𝑎   ⟂ 𝑚 a ⟂ m   都成立.根据 Carmichael 函数的定义可知,𝜆 ( 𝑚 )   ∣ [ 𝜆 ( 𝑚 1 ) , 𝜆 ( 𝑚 2 ) ] λ ( m ) ∣ [ λ ( m 1 ) , λ ( m 2 ) ]  .
 由此,命题中的等式成立.
因此,接下来只要计算 Carmichael 函数在素数幂处的取值.首先,处理 2 2   的幂次的情形.
引理  对于 𝑚   = 2 𝑒 m = 2 e   且 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,有 𝜆 ( 2 )   = 1 λ ( 2 ) = 1  ,𝜆 ( 4 )   = 2 λ ( 4 ) = 2  ,且对于 𝑒   ≥ 3 e ≥ 3   都有 𝜆 ( 𝑚 )   = 2 𝑒 − 2 λ ( m ) = 2 e − 2  .
证明  对于 𝑚   = 2 , 4 m = 2 , 4   的情形,单独讨论即可.对于 𝑚   = 2 𝑒 m = 2 e   且 𝑒   ≥ 3 e ≥ 3   的情形,首先重复前文 引理 4  的证明的第一部分,就得到 𝜆 ( 𝑚 )   ≤ 2 𝑒 − 2 λ ( m ) ≤ 2 e − 2  .进而,只需要证明存在 2 𝑒 − 2 2 e − 2   阶元素即可.为此,有
 5 2 𝑒 − 3 = ( 1 + 2 2 ) 2 𝑒 − 3 = 1 + 2 2 × 2 𝑒 − 3 = 1 + 2 𝑒 − 1 ≢ 1 ( m o d 2 𝑒 ) . 5 2 e − 3 = ( 1 + 2 2 ) 2 e − 3 = 1 + 2 2 × 2 e − 3 = 1 + 2 e − 1 ≢ 1 ( mod 2 e ) .   这说明 𝛿 𝑚 ( 5 )   ∤ 2 𝑒 − 3 δ m ( 5 ) ∤ 2 e − 3  ,又因为 𝛿 𝑚 ( 5 )   ∣ 2 𝑒 − 2 δ m ( 5 ) ∣ 2 e − 2  ,所以,5 5   只能是 2 𝑒 − 2 2 e − 2   阶元素.这就说明,𝜆 ( 𝑚 )   = 2 𝑒 − 2 λ ( m ) = 2 e − 2  .
在这个引理的证明过程中,实际上得到了关于模 2 𝑒 2 e   既约剩余系结构的刻画:
推论  设模数为 2 𝑒 2 e   且 𝑒   ≥ 2 e ≥ 2  .那么,所有奇数都同余于唯一一个 ± 5 𝑘 ± 5 k   形式的整数同余,其中,𝑘   ∈ 𝐍 k ∈ N   且 𝑘   < 2 𝑒 − 2 k < 2 e − 2  .也就是说,± 1 ,   ± 5 , ⋯ ,   ± 5 2 𝑒 − 2 − 1 ± 1 , ± 5 , ⋯ , ± 5 2 e − 2 − 1   两两不同余,且构成一个既约剩余系.
证明  容易验证,𝑒   = 2 e = 2   的情形成立.对于 𝑒   ≥ 3 e ≥ 3   的情形,由于前述证明中已经得到 5 5   模 2 𝑒 2 e   的阶是 2 𝑒 − 2 2 e − 2  ,所以,1 , 5 , ⋯ , 5 2 𝑒 − 2 − 1 1 , 5 , ⋯ , 5 2 e − 2 − 1   两两不同余.因为这些整数都模 4 4   余 1 1  ,它们的相反数都模 4 4   余 3 3  ,所以 ± 1 ,   ± 5 , ⋯ ,   ± 5 2 𝑒 − 2 − 1 ± 1 , ± 5 , ⋯ , ± 5 2 e − 2 − 1   模 2 𝑒 2 e   两两不同余.由于它们共计 2 𝑒 − 1 2 e − 1   个,恰为模 2 𝑒 2 e   的既约剩余系的大小,所以,它们就构成了既约剩余系本身.
然后,处理奇素数幂的情形.
引理  对于 𝑚   = 𝑝 𝑒 m = p e  ,其中,𝑝 p   是奇素数且 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,有 𝜆 ( 𝑚 )   = 𝑝 𝑒 − 1 ( 𝑝   − 1 ) λ ( m ) = p e − 1 ( p − 1 )  .
证明  首先证明命题对于 𝑒   = 1 e = 1  ,即 𝑚   = 𝑝 m = p   是奇素数的情形成立.为此,由 Carmichael 函数的定义可知,与 𝑝 p   互素的所有整数 𝑎 a   都是同余方程 𝑥 𝜆 ( 𝑝 )   ≡ 1 ( m o d 𝑝 ) x λ ( p ) ≡ 1 ( mod p )   的解.在模 𝑝 p   的意义下,该方程共有 𝑝   − 1 p − 1   个互不相同的解.根据 Lagrange 定理  可知,𝑝   − 1   ≤ 𝜆 ( 𝑝 ) p − 1 ≤ λ ( p )  .同时,欧拉定理要求,𝜆 ( 𝑝 )   ∣ 𝜑 ( 𝑝 )   = 𝑝   − 1 λ ( p ) ∣ φ ( p ) = p − 1  .因此,𝜆 ( 𝑝 )   = 𝑝   − 1 λ ( p ) = p − 1  .
 对于 𝑚   = 𝑝 𝑒 m = p e   且 𝑒   > 1 e > 1   的情形,可以从证明 1   + 𝑝 1 + p   是 𝑝 𝑒 − 1 p e − 1   阶元开始.为此,有
 ( 1 + 𝑝 ) 𝑝 𝑒 − 1 ≡ 1 , ( 1 + 𝑝 ) 𝑝 𝑒 − 2 ≡ 1 + 𝑝 𝑒 − 1 ≢ 1 ( m o d 𝑝 𝑒 ) . ( 1 + p ) p e − 1 ≡ 1 , ( 1 + p ) p e − 2 ≡ 1 + p e − 1 ≢ 1 ( mod p e ) .   所以,𝛿 𝑚 ( 1   + 𝑝 )   = 𝑝 𝑒 − 1 δ m ( 1 + p ) = p e − 1  .另外,设模 𝑝 p   的原根为 𝑔 g  ,那么,由于 𝑔 𝛿 𝑚 ( 𝑔 )   ≡ 1 ( m o d 𝑝 ) g δ m ( g ) ≡ 1 ( mod p )  ,所以,由阶的 性质 2  可知,𝑝   − 1   ∣ 𝛿 𝑚 ( 𝑝 ) p − 1 ∣ δ m ( p )  .由 Carmichael 函数的定义和欧拉定理可知
 𝑝 𝑒 − 1 ( 𝑝 − 1 ) = [ 𝛿 𝑚 ( 𝑝 ) , 𝑝 𝑒 − 1 ] ∣ 𝜆 ( 𝑚 ) ∣ 𝜑 ( 𝑚 ) = 𝑝 𝑒 − 1 ( 𝑝 − 1 ) . p e − 1 ( p − 1 ) = [ δ m ( p ) , p e − 1 ] ∣ λ ( m ) ∣ φ ( m ) = p e − 1 ( p − 1 ) .   因此,𝜆 ( 𝑚 )   = 𝑝 𝑒 − 1 ( 𝑝   − 1 ) λ ( m ) = p e − 1 ( p − 1 )  .
将本节的结果简单归纳,就得到 Carmichael 函数的递推公式:
定理  对于任意正整数 𝑚 m  ,有
 𝜆 ( 𝑚 ) = ⎧ { { ⎨ { { ⎩ 𝜑 ( 𝑚 ) , i f   𝑚 = 1 , 2 , 4 , 𝑝 𝑒   f o r   o d d   p r i m e   𝑝   a n d   𝑒 ≥ 1 , 1 2 𝜑 ( 𝑚 ) , i f   𝑚 = 2 𝑒 ,   𝑒 ≥ 3 , l c m  { 𝜆 ( 𝑝 𝑒 1 1 ) , 𝜆 ( 𝑝 𝑒 2 2 ) , ⋯ , 𝜆 ( 𝑝 𝑒 𝑠 𝑠 ) } , i f   𝑚 = 𝑝 𝑒 1 1 𝑝 𝑒 2 2 ⋯ 𝑝 𝑒 𝑠 𝑠   f o r   d i s t i n c t   𝑝 1 , 𝑝 2 , ⋯ , 𝑝 𝑠 . λ ( m ) = { φ ( m ) , if  m = 1 , 2 , 4 , p e  for odd prime  p  and  e ≥ 1 , 1 2 φ ( m ) , if  m = 2 e ,   e ≥ 3 , lcm  { λ ( p 1 e 1 ) , λ ( p 2 e 2 ) , ⋯ , λ ( p s e s ) } , if  m = p 1 e 1 p 2 e 2 ⋯ p s e s  for distinct  p 1 , p 2 , ⋯ , p s . 利用该递推公式可以加强前文的结果:
推论  对于正整数 𝑚 1 , 𝑚 2 m 1 , m 2  ,有 𝜆 ( [ 𝑚 1 , 𝑚 2 ] )   = [ 𝜆 ( 𝑚 1 ) , 𝜆 ( 𝑚 2 ) ] λ ( [ m 1 , m 2 ] ) = [ λ ( m 1 ) , λ ( m 2 ) ]  .
比较原根和 Carmichael 函数的定义可知,模 𝑚 m   的原根存在,当且仅当 𝜆 ( 𝑚 )   = 𝜑 ( 𝑚 ) λ ( m ) = φ ( m )  .从 Carmichael 函数的递推公式中,容易归纳出如下结果:
推论  模 𝑚 m   的原根存在,当且仅当 𝑚   = 1 , 2 , 4 , 𝑝 𝑒 , 2 𝑝 𝑒 m = 1 , 2 , 4 , p e , 2 p e  ,其中,𝑝 p   是奇素数且 𝑒   ∈ 𝐍 + e ∈ N +  .
由于本节对于递推公式的证明并没有用到原根存在定理,因此,这就构成了对该定理的又一个证明.
Carmichael 数 利用 Carmichael 函数,可以讨论 Carmichael 数(卡迈克尔数,OEIS:A002997 )的性质与分布.这是 Fermat 素性测试  一定无法正确排除的合数.
Carmichael 数  对于合数 𝑛 n  ,如果对于所有整数 𝑎   ⟂ 𝑛 a ⟂ n   都有同余式 𝑎 𝑛 − 1   ≡ 1 ( m o d 𝑛 ) a n − 1 ≡ 1 ( mod n )   成立,就称 𝑛 n   为 Carmichael 数 .
最小的 Carmichael 数是 5 6 1   = 3   × 1 1   × 1 7 561 = 3 × 11 × 17  .
由 Carmichael 函数的定义可知,合数 𝑛 n   是 Carmichael 数当且仅当 𝜆 ( 𝑛 )   ∣ 𝑛   − 1 λ ( n ) ∣ n − 1  ,其中 𝜆 ( 𝑛 ) λ ( n )   为 Carmichael 函数.进一步地,可以得到如下判断合数 𝑛 n   是否为 Carmichael 数的方法:
Korselt 判别法  合数 𝑛 n   是 Carmichael 数当且仅当 𝑛 n   无平方因子且对 𝑛 n   的任意质因子 𝑝 p   均有 ( 𝑝   − 1 )   ∣ ( 𝑛   − 1 ) ( p − 1 ) ∣ ( n − 1 )  .
证明  首先证明条件的必要性.假设 𝜆 ( 𝑛 )   ∣ ( 𝑛   − 1 ) λ ( n ) ∣ ( n − 1 )  .检查 Carmichael 函数的递推公式可知,如果 𝑛 n   有平方因子 𝑝 p  ,那么,一定有 𝑝   ∣ 𝜆 ( 𝑛 ) p ∣ λ ( n )  .但是 𝑝   ∤ ( 𝑛   − 1 ) p ∤ ( n − 1 )  ,矛盾.同理,Carmichael 函数的递推公式说明,( 𝑝   − 1 )   ∣ 𝜆 ( 𝑛 ) ( p − 1 ) ∣ λ ( n )  ,所以,也有 ( 𝑝   − 1 )   ∣ ( 𝑛   − 1 ) ( p − 1 ) ∣ ( n − 1 )  .
 然后证明条件的充分性.因为 𝑛 n   是合数,所以它一定有奇素因子 𝑝 p  ,因此 𝑛   − 1 n − 1   是偶数,𝑛 n   也就一定是奇数.对于无平方因子的奇合数 𝑛 n  ,由 Carmichael 函数的递推公式可知,𝜆 ( 𝑛 )   = l c m  { 𝑝   − 1   : 𝑝   ∣ 𝑛 } λ ( n ) = lcm  { p − 1 : p ∣ n }  .因此,只要 ( 𝑝   − 1 )   ∣ ( 𝑛   − 1 ) ( p − 1 ) ∣ ( n − 1 )   对于所有素因子 𝑝 p   都成立,就一定有 𝜆 ( 𝑛 )   ∣ ( 𝑛   − 1 ) λ ( n ) ∣ ( n − 1 )  .
从这一判别法出发,可以建立 Carmichael 数的一些简单性质:
推论  Carmichael 数是奇数,没有平方因子,而且至少有 3 3   个不同的素因子.
证明  前两条性质可以直接从 Korselt 判别法及其证明中得到.要得到第三条性质,只需要再证明:互异素数 𝑝 1 , 𝑝 2 p 1 , p 2   的乘积 𝑛   = 𝑝 1 𝑝 2 n = p 1 p 2   一定不是 Carmichael 数.假设 𝑛   = 𝑝 1 𝑝 2 n = p 1 p 2   是 Carmichael 数.由 Korselt 判别法可知,( 𝑝 𝑖   − 1 )   ∣ ( 𝑛   − 1 ) ( p i − 1 ) ∣ ( n − 1 )  .但是,有
 𝑛 − 1 = 𝑝 1 𝑝 2 − 1 ≡ 𝑝 2 − 1 ( m o d 𝑝 1 − 1 ) . n − 1 = p 1 p 2 − 1 ≡ p 2 − 1 ( mod p 1 − 1 ) .   因此,( 𝑝 1   − 1 )   ∣ ( 𝑝 2   − 1 ) ( p 1 − 1 ) ∣ ( p 2 − 1 )  .同理,( 𝑝 2   − 1 )   ∣ ( 𝑝 1   − 1 ) ( p 2 − 1 ) ∣ ( p 1 − 1 )  .也就是说,𝑝 1   = 𝑝 2 p 1 = p 2  .这与假设矛盾.因此,Carmichael 数 𝑛 n   至少有 3 3   个互异素因子.
利用解析数论还可以得到 Carmichael 数分布的一些性质.设 𝐶 ( 𝑛 ) C ( n )   为小于等于 𝑛 n   的 Carmichael 数个数.Alford, Granville, and Pomerance 证明,对于充分大的 𝑛 n  ,有 𝐶 ( 𝑛 )   > 𝑛 2 / 7 C ( n ) > n 2 / 7  .由此,Carmichael 数有无限多个.在这之前,Erdős 已经证明,𝐶 ( 𝑛 )   < 𝑛 e x p  ( − 𝑐 l n  𝑛 l n  l n  l n  𝑛 l n  l n  𝑛 ) C ( n ) < n exp  ( − c ln  n ln  ln  ln  n ln  ln  n )  ,其中 𝑐 c   为常数.因此,Carmichael 数的分布(相对于素数来说)十分稀疏.实际上,有  𝐶 ( 1 0 9 )   = 6 4 6 C ( 10 9 ) = 646  ,𝐶 ( 1 0 1 8 )   = 1   4 0 1   6 4 4 C ( 10 18 ) = 1   401   644  .
参考资料与注释  本页面最近更新:2025/11/1 11:21:19 ,更新历史  发现错误?想一起完善? 在 GitHub 上编辑此页!  本页面贡献者:Peanut-Tang , c-forrest , Early0v0 , Ir1d , Tiphereth-A , StudyingFather , Great-designer , MegaOwIer , Xeonacid , 2008verser , Enter-tainer , bobhan1 , CCXXXI , chuxin0816 , CroMarmot , GavinZhengOI , GeorgePlover , hhc0001 , huhaoo , Larry0716 , Marcythm , opsiff , ouuan , PeterlitsZo , ShelpAm , tml104 , wty-yy  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CC BY-SA 4.0  和 SATA  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